女子學編輯室:
當所有人都在努力向人證明自己幸福,我們在社群裡開始藏起脆弱的一面,人際關係漸漸流於表象,可以共享快樂,卻沒辦法分擔憂傷;就連和最珍惜的人之間,也經常互相傷害,最後陷入懊悔的循環之中。(以下摘錄自《不勉強自己,把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一書)
媽媽的基本價值

不久前,我聽了一個邀請居住在韓國的外國人當來賓的 Podcast 節目,節目中,有人問到:「想到『媽媽』時會不會感到悲傷?」
大家都露出「想到媽媽為什麼要悲傷?」的反應,還說媽媽在自己的國家過得很好。怎麼會這樣呢?當我們升起營火時,只要提起媽媽的話題,大家不是都會哭得很傷心嗎?我們為什麼想到媽媽就會感到悲傷呢?
這是因為講到「媽媽」時,我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犧牲」、「無條件的愛」,是生病了也不說自己生病,累的時候也不喊一聲累,即便看著美味至極的炸醬麵,也要說自己不喜歡吃的偉大媽媽。
超乎一般對子女的愛,為子女「犧牲」的行為究竟是打哪來的?EBS 頻道《Docuprime:Mother Shock》的製作團隊要求一百名媽媽以「如果是媽媽⋯⋯」為開頭試著造句。
當時媽媽們完成的句子是
「如果是媽媽,就應該待在孩子身邊。」
「如果是媽媽,就必須奉獻。」
「如果是媽媽,好吃的東西就必須給子女。」
「如果是媽媽,就算累了也不能表現出來。」
「如果是媽媽,就必須時時忍耐。」
甚至還有「如果是媽媽,就必須放棄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句子。
儘管媽媽們眼中的「當媽媽的條件」近乎踐踏人權,但大部分參加者都只回答「因為是媽媽」,所以就應當如此。這不僅會帶來許多問題,而且當犧牲、給予無條件的愛這種理想形象成了媽媽的基本價值之後,首先,媽媽會變得很辛苦。為了成為好的媽媽,必須完成無窮無盡的任務,而且要不是因為必須面對各種情報和干涉,育兒書中的叮囑也不會這麼多。〈延伸閱讀: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媽媽!丁寧:接受自己也有做不到的事,才能快樂〉
「媽媽必須聰明,孩子才能出人頭地」的廣告文案,也同樣在媽媽的心中植入「孩子可能會因為我而無法成功」的恐懼,即便已經為了孩子不斷奔波,但媽媽依然必須時時活在自責之中。那麼,在媽媽的犧牲底下長大的子女過得好嗎?長大之後,雖然想買車、買房給媽媽,也想讓媽媽在大學附屬醫院做健康檢查,但這一切都不容易,所以不孝子只能潸然落淚,對於非常自然產生的獨立與自主需求,也產生了罪惡感。
認為世界上只有德蕾莎修女般的犧牲型媽媽,會對雙方造成悲劇,就連只要是人都可能做的事,會變成「因為是媽媽所以不能做」,導致媽媽懷疑自己的母性,而孩子則認為自己是不幸的主角。最終,母性的向上平均化,將我們所有人打造成面對罪惡感與傷口時不堪一擊的存在。一旦把理想視為正常之後,除了少數的人之外,大家都會變得很辛苦。〈延伸閱讀:「當媽媽的樣子」是別人定義的應該!產後纖細敏感的妳,放過自己就能迎來快樂〉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必須擺脫過度的責任感。育兒並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工作。必須與老公、社會系統分享責任與角色,從家人、社群、社會制度等獲得積極的協助,有時也必須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得到。
「女人很脆弱,媽媽卻很強悍。」這句話對媽媽提出了過多要求。
但媽媽也是人,媽媽也可能會失誤,也不過是帶著傷口的柔弱人類,我們必須認同,有時媽媽仍是一個會在人生的深谷中掙扎的人,所以就算不完美,卻已經是做到最好了。不幸的媽媽的奉獻,只會給孩子留下罪惡感。〈延伸閱讀:一位快樂媽媽的定義是什麼?10 個拋開罪惡感、保有自我興趣的成功秘訣〉
如果希冀孩子幸福,媽媽也不該成為幸福的例外。不單是當媽媽的幸福,當妻子的幸福,當朋友的幸福,當一個人的幸福,都應該去守護。我們是某人的子女,也是某人的父母,所以應該一起幸福。
因此,希望你能選擇原諒,選擇原諒自己的父母,選擇原諒自己。


主圖來源:韓劇《Hi Bye, Mama!》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