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編輯室:
父母都只是人,都不完美,都有匱乏和不足之處,

成功不是結束,失敗不會致命,重要的是堅持的勇氣。—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我(奇普)的兒子丁尼生出生時,妻子桑雅的產程很不順,因此孩子一出生便馬上送去加護病房,以便照顧產婦。我後來終於有空到小兒加護病房,還記得當時透過玻璃窗探視兒子。我不曾抱過他,桑雅也沒有。孩子看起來好小。我還記得他抬起頭轉向一邊再躺下。經歷過剛剛所有壓力和掙扎之後,站在那裡看著孩子,我深深被打敗,淚水從臉上流下來。我朝玻璃窗向內看,給出一個又一個承諾:「我永遠不會讓你受到傷害,我會一直照顧你。我會永遠在你身邊。」我不斷加入新的承諾,每個承諾都是真心實意。

當我們帶丁尼生從醫院回家時,我已經開始以各種方式擺脫這些承諾。這不代表我所做出的承諾是錯誤或愚蠢的,而是一位父親致力於愛兒子的純粹表現。這些承諾都是我在真正接受基本的情緒和靈性真理之前所做;但生活具有種種問題,因此我經常失敗。我們愛孩子的欲望越大,愈必然會面對失敗。(延伸閱讀:先懂孩子再來談教養!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3 大法則教你輕鬆與家中青少年和平共處)
我記得兒子中學的時候,桑雅和我都希望他參加一個全國性領導力計畫,所以督促他成為其中一員。許多「往正確方向走」的孩子都做同樣的事,我們不希望他錯過建立未來履歷的機會。雖然他多次告訴我們不願意,但我們相信他不願意參加只是因為還不成熟。我們不斷施壓,他也繼續抗議。最後他說:「我會故意面試失敗。」他沒通過領導力計畫面試。我確信他讓面試官相信他不感興趣,面試官確實聽進他說的,不像我們做父母的沒在聽。事後我記得說:「我想他真的不想參加。」我還記得自己想著,兒子錯過了大好機會,同時又想,他不是會想要參加這種事的人。但我們自認為懂得很多,所以沒有聽他說話。我們對他的想望使我們不聽他說話。

這並非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互動,多年以後,我記得他說:「爸,你想要聽我說話,還是你只是想告訴我該怎麼想。我寧願自己犯錯,也不要試著做你認為最好最對的。」在那一刻,我又看見我需要改變的地方。我一直把努力的焦點放在我想要他做什麼,而不是他想要說什麼。為了達成我認為最好的,將父子關係置於危險之中。許多父母都像這樣,以孩子的進步為由,卻使親子關係發生問題。(延伸閱讀: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教養,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而不是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在他們身上)
但這不表示我們從未要求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而是代表我們需要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我們的親子關係不是一塊白板,任憑我們為他們寫下最好的生活。

當我們能夠看見並接受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時,便可獲得一種美妙得難以置信的機會,能夠繼續與孩子一起成長。當我們父母放下自私的欲望,變得偉大的時候,我們就會放棄表演,找到更多自由,成為真實的自我,陪伴著孩子。我們並不是在參加某種教養競賽,不必登上領獎台,也不會獲得金牌。(延伸閱讀:慢養並非放養!學習英式教養的優雅育兒,享受為人父母的幸福角色)

盡力而為、做最好,都不是重點;你沒辦法拯救自己(或孩子)於水火之中,這不是你的工作。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得到贊同,超過我們想要得到關係。孩子的生活比成年人更真實。我們需要順從改變。
主圖來源:Pixabay@Agung Pandit Wiguna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