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每天都想離職》這本書名,是不是覺得心有戚戚焉?一般上班族的心裡隨時都有一張辭呈,總想著哪天可以帥氣地丟在老闆桌上,瀟灑轉身離開,但你真的做好離職或退休的準備了嗎?時代不同,終身職已不復存在,離職是每個職場人的必然過程,總有一天要面對。
離開職場可以是離職或退休,當年屆 5、60 歲時退休,往後大約還有長達 40 幾年的人生,該如何規劃人生下半場?也有越來越多人在 3、40 歲離開公司體系,尋找職場新人生,那麼,離開公司的新生活該怎麼安排?
本書作者為韓國人林英祿,是一位還沒離職,但每天懷抱著期待心情等待離職那天到來的上班族。他曾經創業開咖啡廳、經營電商事業、於跨國企業擔任行銷及業務工作,現在是銷售醫療器材的跨國企業行銷部長。
他在《我每天都想離職》一書中,以實際採訪 100 位職場人的故事提供大家準備退休和離職的建議規劃,如果你是自認前途黯淡、意志消沉、計劃離職的上班族,那麼可能可從本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解答。(以下內容節錄自《我每天都想離職》)
離開公司後的三十年,你是怎麼過的?
一說到離職和退休準備,一般來說,韓國人會最先考慮財務問題。那是當然的,畢竟老年生活若沒有錢,每天光是操心溫飽就夠了,哪有心情關照其他事呢? 更何況現代人退休之後還要活 3、40 年,為這漫長的老年生活做準備,就是現實生活中最急迫的任務,也是必須滿足的條件。更別說我國的社福水準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惡劣許多,不難理解為何職場人的腦袋裡總是盤算著怎麼準備退休後的資金以及新的理財方法。
圖片來源:PAKUTAS
不過在準備寫這本書時,我訪問了很多準備離開職場的上班族,發現開始認真面對退休時,許多人率先想到的,許多是比錢還重要的東西。
不是每個人都在等待離開
60 多歲的 B 在受訪時態度非常誠懇,在漫長的訪談時間中,他對本次訪談的高度專注和對現實的挫折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延伸閱讀:美好生活不該等加薪或退休後,南西大爺以「常室」道出人生重要的小事)
他在大企業一路工作到 50 多歲,之後受雇於一般中小企業,一直到去年才退休。退休後,他去了國外旅行,偶爾也打打高爾夫。工作期間沒能感受金錢與時間餘裕的他,退休以後,終於得以享受一般職場人夢想中的悠閒生活。
圖片來源:Brian Babb@Unsplash
他原本住在首爾蠶室區域,退休後因為不再需要在首爾通勤,他處理掉 40 多坪的公寓,搬到空氣清新的郊區。賣掉房子讓他多了一筆閒錢可用,加上投資其他不動產有成,他過著幾乎算是寬裕的退休生活,沒有太多生活上的煩惱。
然而看似清閒的 B,卻用「災難」來形容退休生活。對於退休前已經工作了 30 多年的他來說,自己的身體還很健康,也有能力繼續工作,退休後反而無所適從,讓每一天都像地獄般難熬。一年頂多只能出國玩兩三次,一瞬間就過了;原本還算喜歡高爾夫,偶爾會出去打打,後來也因為不好意思時時找學弟或同事朋友一起打,很快就放棄了。
圖片來源:Anthony DELANOIX@Unsplash
退休前只知道賺錢理財,其他方面都毫無準備的 B 對我說:「現在我常常想,不論工作內容是什麼,只要有一張書桌和名片,薪水再少我都願意做。」只可惜屆齡退休的他,想找下一份工作也很不容易。
現代人即使到了 5、60歲,也不會是病懨懨的老爺爺老奶奶,往往還能工作、貢獻社會,也還有充分的精力感受快樂。中老年人所累積的豐富經歷與知識,使他們的思慮與領導能力更勝年輕人一籌,對這樣的人來說,光有錢就能度過幸福的退休時光嗎? 剩下的人生可還有 30 多年呢!?
還有許多退休人士時常聊到自己的配偶。到了退休的年紀,子女多半已經找到出路,離開家裡,獨立自主。當身邊只剩下老伴,有的人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開始做起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但畢竟原本已經疏遠的人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恢復感情,結果適得其反。這些年,我看了好多個到如今才後悔沒有早點與妻小保持好關係的退休男性。
圖片來源:PAKUTAS
我一直堅信離開職場,甚或是退休後的人生絕對不是災難,而是展開新人生的機會。我在訪問了這些退休人士和職場人的過程中,也再次確認了金錢不代表一切的事實。就像前幾個例子所顯示的:雖然沒有錢可能讓人生變得不幸,也可能成為退休生涯的危機,但絕不表示有錢就一定能帶來幸福的退休生活。
既然如此,有什麼是正在準備退休的我們一定要具備的呢?
在這裡,我要舉出 5 項我們必須具備的東西:工作、愛、健康、興趣,還有最後一項 ──錢。採訪時,我看到許多人雖然有錢,但第二人生卻過得十分不快樂。有些人因成天無所事事而陷入憂鬱;有些人退休後想回歸家庭,卻不被早已疏遠的妻小接受,成了內心滿是傷痕的孤家寡人;還有許多人明明時間多得不得了,卻沒有興趣也沒有朋友,只覺得打發那些空白的時間相當痛苦;更有些人失去了健康,長久以來只能往返於自家和醫院之間……這些人的快樂,都不是金錢能給的。
為了準備 5 項不可或缺的退休法寶,只用幾年來籌備是不夠的,至少要花上 5 年,甚至 10 年以上的時間長期思考規劃,投資自己的時間,並持續努力。記得,只要缺少這 5 個要素的一項,就很難擁有幸福快樂的退休生活,而這些要素必須從還在職場時開始累積,從當下開始準備。
該怎麼畫人生的大餅呢?
如前面所言,即使 50 歲退休,眼前仍有漫長的人生要過。以一般男性的職場生活來計算,從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退休為止,將近 20 多年時間,這樣來看,退休後還剩下 40 多年,和職場生活相比,是一段非常長的時光。
既然如此,該如何配合百歲時代,規劃人生藍圖呢?
首先,每個人都有變幸福的基本欲望,提前計劃人生並做好準備的理由,也只是基於滿足這個身而為人的基本欲望、為了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也就是說,人生的大藍圖必須本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目標」這個理由,並且為了擁抱幸福、甚至比退休前更美好的退休人生,我們必須先訂好應該繼續維持或預先準備的事物,還在上班時就得持續準備。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享受幸福的人生第二幕,而不至於陷入疲勞、孤獨、無趣的老年生活。
為了畫好人生的大藍圖,過上幸福的退休人生,首先有 5 個基本條件必須滿足:
第一要件當然是財務。如果眼下就有吃不飽的問題,生活怎麼可能幸福呢? 因為在退休前要存好足夠老年生活的金錢並不容易,與其存妥退休金,不如主動創造退休後也能支應每月開銷的現金流。(延伸閱讀:你也得了「日常慣性炎」?按下人生「重新整理」鍵的掌控權就在你手裡!)
圖片來源:rawpixel
這個現金流可以來自於個人資本、年金資產、不動產收益或是以上所有收入的總和,重要的是,還在上班時就應該定期檢視退休時的現金流如何組成,如有不足,便應努力想辦法解決,避免退休後仍須煩惱生活費來源,更要小心別掉入退休的財務黑洞。
第二是工作。退休不代表從此不再工作,就像前面所說到的一樣,歐美社會中,大多數人認為退休代表著自我實現的機會。人生只有一次,如果能藉著退休開始挑戰自己一直希望實現的夢想,對人生來說也很有意義。
不需要真的賺很多錢,就算薪水只有原本工作所得的一半也無妨,本人是否真的樂在其中、是否能奉獻地方社會,以及是否能穩定地賺取一定的生活費,才是更重要的意義。問題是,我國許多職場人沒有夢想,也因為沒有夢想,即使退休後多了許多時間,也沒辦法運用得更有價值。
圖片來源:rawpixel
訪談中有許多人問我:因為沒什麼夢想,也沒有特別想做的事,能不能推薦我該做什麼比較好? 雖然我能為大家推薦退休後很有展望的職業,或提供其他的職涯諮詢,但是我並沒有辦法告訴他們,他們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不會知道哪些工作才適合他們的性格,或是哪些事才能讓他們做得快樂。
唯有還在職場上時就時常挑戰新事物、對新環境懷有好奇心,並持續思考未來的人,才有辦法找到自己的夢想,並開始準備。對未來毫無想法、只知道工作的人,面對未來的漫長歲月,也只能在剩下的時間苟延殘喘而已。
第三個是個人興趣。想快樂過日子,也要懂得怎麼玩。離開職場後,我們會獲得更多在團體生活裡所沒有的個人時間,許多人會覺得這些時間反而令他們感到侷促,但對於懂得運用閒暇時間並擁有自己興趣的人來說,這些多出的時間,代表的是機會,也是幸運;而對於不懂得玩、沒嗜好的人而言,則可能是無聊的時光和災難了。
如果你也想過幸福的退休生活,偶爾也多用點心在玩樂上面吧,多多結交退休後可以一起來往的親朋好友,並找尋自己喜歡的興趣,認真玩玩看吧!
第四是健康。就算有錢、有工作、有興趣,沒有健康,一切都白搭了。因為醫療技術的驚人發展,未來多數疾病是只要有錢都可以治癒,但這裡說的醫療技術只代表大部分的疾病,卻不保證帶給我們健康的人生。為了治療而住院或長期臥床,都不是我們期待的老年生活。
為了在老年時還能像現在這樣認真工作、認真玩樂、到處旅行,維持健康的身體是必須的。而且可別到了離職後才來找健康,那時可是為時已晚。從現在開始運動、注重飲食,並透過定期健康檢查來維持長久的健康狀態,非常重要。
圖片來源:Toa Heftiba@Unsplash
最後一項要素是家人,特別是你的老伴。我想,剩餘人生中有最多的時間,你將和你身邊的老伴度過,老伴是你退休後最親近的朋友、家人和人生夥伴,因此與伴侶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將對老年生活帶來最直接的影響,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老年生活元素。
由於人際關係不是一蹴可幾的事,現在就應該好好維持夫妻關係,這對退休後的幸福生活來說至關重要。
良好的關係將帶來良好的人生
我曾看過一場由羅伯.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演說的 TED 十二分鐘短講「什麼造就美好人生? 為時最長有關幸福快樂的研究成果」,令我印象深刻。
在這場演講中,他介紹了一場歷經最長時間的人生研究。這個研究是在長達七十五年的時間裡,每年回顧七百二十四名研究對象的人生,記錄他們的職業、家庭生活、健康狀態,並將訪談內容一一保存起來。而從超過七百名的研究對象收集到的幸福祕訣,正是「良好的關係」。
圖片來源:PAKUTAS
什麼樣的關係才是良好的關係? 而良好的關係又要如何建立? 這個研究將人際關係帶來的教訓大致分為 3 種。
第一個教訓是,與社會的連結對個體來說非常有益,而孤獨則將為個體帶來傷害。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人與家族、朋友、共同體的社會性連結越緊密,則個體越感到幸福,身體越健康,能夠活得更久。反之孤獨則非常有害,和其他人相比,越是孤立的人越感覺不到幸福,到了中年時健康快速惡化,腦力也跟著提早下降,比不孤獨的人壽命更短。
圖片來源:PAKUTAS
第二個教訓認為,關係重要的並不是朋友多寡、穩定度和被人承認與否,而是關係的品質。在矛盾中生存將對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不良的影響,例如活在沒有感情而充滿衝突的婚姻中,比起離婚,或許對我們的健康來說傷害更大。
第三個最大教訓是人際關係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對我們的大腦也有保護作用。根據研究結果,有穩固感情基礎的八十歲老人比沒有的八十歲老人更健康。因為當一個人痛苦時,良好的互動關係將成為依靠,情感關係好的人,記憶力比沒有的人更鮮明且持久,相反的,覺得對方無法成為依靠的人容易記憶力大減。
所以我總覺得幸福人生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是否與家人及身邊的親友建立品質良好的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麥田出版
主圖來源:Pinterest
離職傳送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