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來臨,防曬用品是出門必備的防護措施。然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小型研究指出,防曬乳中常用的 4 種苯環類物質,會由人體皮膚滲入血液中,其累積濃度引發當局擔憂,需進一步研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 Kanade Shinkai 等專家都認為,目前證據顯示,陽光的危害遠大於這類化學物質,民眾不該因單一研究恐慌,貿然停止使用防曬用品。
防曬乳成分滲入血液 濃度超標需測試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團隊要求 24 名受試者,分成 4 組,分別塗抹防曬噴霧、防曬乳和防曬霜等產品,每天擦 4 次,持續 4 天,每次塗抹面積約全身 75 %(每平方英吋 0.2 毫克),並停用 3 天。實驗 7 天內,受試者都待在實驗室內,並沒有到室外。
研究人員分析了每名試驗者 30 次血液檢體發現,阿伏苯宗(Avobenzone)、二苯酮(Oxybenzone)、奧克立林(Octocrylene)或依莰舒(Ecamsule)的血液濃度都超過每毫升0.5 毫微克的閥值─這項標準 FDA 於 2016 年頒訂,超標必須進行額外的安全性研究。(延伸閱讀:擁有添加物的食品安全嗎?認明這兩片葉子,讓潔淨標章為家人的健康把關)
一天就超標 實驗與現實使用情況有異

報告指出,使用防曬品一天後,血液中的化學物質濃度就超標,且隨著每日塗抹,其濃度也累積越來越高。報告提到,這些苯環類物質能夠吸收紫外線,並轉換為少量熱能,被廣泛使用在防曬用品中。然而,過去動物研究顯示,這些環狀物質與荷爾蒙分子結構類似,會擾亂荷爾蒙平衡。
研究人員強調,該研究在室內進行,沒有暴露在陽光或高溫下─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防曬化學物質被吸收到血液中的程度,與現實使用情況有差異。還需進一步研究檢視,血液吸收水平是否因其他因素而異,如皮膚類型、年齡和防曬品塗抹量。(延伸閱讀:香茅、樟腦真的可以驅蚊?防蚊液又該怎麼選?)
防曬用品還是要擦 醫籲勿恐慌

《MedicalxPress》報導,Kanade Shinkai 寫了一篇社論指出,該研究不代表這些物質不安全,只是表明必須研究這些物質是否有罹癌或影響生殖系統的風險。他擔心民眾不敢使用防曬用品,「強烈證據顯示,紫外線會對皮膚產生非常有害的影響,包含老化、曬傷,甚至造成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膚癌。」
紐約倫諾克斯山醫院皮膚科醫師 Michele Green 也同意,他不希望民眾因為單一研究,而停止使用防曬用品。(延伸閱讀:曬太陽好處多多,還能幫助減肥?歐美研究:想增強功效得在對的時間曝曬)
可擦物理性防曬 長袖、帽子也不可少

Kanade Shinkai 建議,擔心防曬用品安全的民眾,可以選擇使物理性防曬(Physical/Mineral sunscreen)的防曬用品,這些產品主要靠氧化鋅( Zinc Oxide)和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來反射陽光,而不會被皮膚吸收。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指出,防曬的方法,還包含穿長袖衣物、帽子、太陽眼鏡和尋找遮蔽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