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建立了分類人的工具,對各類別的成員來說,與類別相符的屬性是正常且自然的,至於不同類別的人,則會被辨識為「他族」,被貼上認明的標籤。生而為人,我們從小到大總在被賦予各式各樣的標籤,有些標籤是隱性、不易被察覺的,像是男女有別、長幼尊卑等看似渾然天成的分別;有些標籤則是突兀、具有標示性的,例如草莓族、白領階級等帶有既定印象的分別。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大大小小的標籤,甚至成長過程中,我們也總忙著主動追逐某些被社會所認定的「好」標籤,譬如努力讀書當「高材生」,期待能「功成名就」,做份「有前瞻性的工作」等。是否想過,將這些標籤通通都拔掉後的「你」,會是什麼?
做自己,是要你試著去找出與靈魂契合的事

當然也不是說要真的把標籤全部拔除,即使想,也不太可能做到,因為多數時候的標籤都是由他人強加在自我身上的,而我們無法阻止旁人這麼做。
我們能較好控制的只有好好充分地了解自己、認真探索周遭有哪些事是吸引自己、並且在投入時能夠與自我靈魂產生共鳴、能為生活添加實感的事;又或者去發掘真正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準則,再以身作則實踐它,將認同內化為自我的本質,做自己可以抬頭挺胸認可的自己,就不用去管外界對你貼上什麼標籤。(延伸閱讀: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學習不畏「世人」眼光、拋開既定的是非對錯,編整人生的多元選擇)
何必管別人說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夠

雖說不用管他人的想法,但前提是行為必須保有道德與社會規範的最低限度。身處社群當中,有些標籤當然不能不理會,例如當旁人認為自己無理自私,就有必要認真審視箇中原因並改善。
不用管他人耳語,所指並非不用顧及外界觀感以及體恤他人感受,而是我們要有能力去判別哪些評價對自我成長是有助益的;哪些只是單向的偏見或沒營養的風涼話。前者能夠化為養份,後者則可選擇性地不理會,只要你知道眼下正在努力達成的事物價值何在,並引以為傲,就已足夠。(延伸閱讀:「一個人」不好嗎?普羅大眾眼中的「好」,對妳來說並非如此:不論是追求人生哪個面向,請記得先以自己為主)
「指向月亮的手不是月亮」是句古老的佛教名語,是要人別被事物的表層蒙蔽,往往我們所見所知只是表象,真正的意義需要依循表象所指去探知思索,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質,而這點套用在人身上也相同的。去思考自我身上所背負的每項標籤各自意義何在,留下喜歡的拋除不必要的--既然注定要被貼上一堆標籤,那就想辦法把自己貼成自己認可的,把自己鐫刻成一個自己也發自內心喜歡的人。(延伸閱讀:致停留在原地崇拜別人的你:比起自怨自哀,更該將羨慕轉為動力成就理想的自己)
主圖來源:《以家人之名》劇照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