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悠閒的午後,《女子學》專訪了《走肉之味:蔬食的初心練習》(有鹿文化出版)的作者李美怡 Cathy Lee,在與她相談的過程中,編輯的腦海中不斷出現小時候外婆熬煮的那碗蔬菜湯,有著胡蘿蔔的香氣、玉米的清甜以及馬鈴薯溫潤的口感。
來自香港的 Cathy 是一位「走肉朋友」(素食者),多年前毅然決然開始吃素,品嘗食物最自然的風味,進而在心靈上回歸於最本質的自己。聽著她一字一句訴說著食材故事和人生哲理,空氣中似乎也夾雜著各種味道,瀰漫在這平凡卻溫暖的下午。
充滿新奇體驗的走肉之旅

提起成為走肉朋友的原因,Cathy 坦言並沒有特別的機緣,撇開宗教、身體狀況等因素,她選擇吃素的動機很簡單:「只是想嘗試不吃肉的飲食模式而已。」突如其來的決定嚇壞了身邊的朋友,紛紛給予關心,使她有些不堪其擾,最後只好索性說自己失戀了,才讓人不敢再問下去。

這般隨性的開始,象徵著 Cathy 對生活的逐流,在茹素近 10 年的時間裡,每個經驗都是很棒的啟發。例如她為了做出葷食「復刻版」的素食菜餚修改食譜、利用其他食材重現記憶中的家鄉味、將兩種不相干的味道創造出新滋味,種種考驗、挑戰對 Cathy 來說都是一種突破,她覺得不光是做菜,人生很多事情是圓融的,利用原來的味道、本質,跳脫局限的框架,沒有限制一定要怎麼做,就像她沒有理由選擇走肉一樣,是相同的道理。(延伸閱讀:蔬食餐飲界「未來漢堡」:色香味俱全的新型態肉食,DARCIS Café 整點發售中)
你是屬於什麼樣味道呢?

開始走肉之後,Cathy 幾乎每天自行烹煮三餐,為了能創造出更多變化的料理,漸漸提升了味覺的敏感度,也將這份「優勢」帶入生活,觀察出許多以前沒發現的事物,增加自我洞察力。
「味蕾是我感受生活每一個面向的起點」,Cathy 認真地說。好比人們總喜歡用酸甜苦辣來描述人生,在平實的外表下,每個人都有許多個層面,只是有沒有顯現出來而已;有的人甜、有的人辣、有的人酸,如同沒有兩種食物具有同樣的味道,代表天底下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

Cathy 形容自己是屬於「嗆甜」的味道,多數人一開始會覺得她甜美又有親和力,深交後才發現她是個很有個性的人,這個論點不就和多元的味道相同嗎?將所有「不一樣」組合在一起,可以是一道美味的菜餚,也可以造就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飲食是文化,也是生命的源頭

兩年前 Cathy 到台北定居,對台灣豐富的蔬果大感驚訝,舉凡娃娃菜、過貓、海蘆筍都是她沒見過的,每回看到都會很興奮,急著買回家「料理」,她認為要認識一個地方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先融入當地飲食習慣,因為每個人都要吃,吃是最直接的媒介,就像台灣隨處可見的滷肉飯,那份屬於平民的味道,呈現出既有的社會面貌;而香港則以腸粉、煲仔飯做代表;當需要重新適應一個環境時,得用心去認識、別急著以偏概全,才能發現其他美好事物。

除了文化之外,Cathy 也將飲食的思想套入人生中。她提及一隻養育 19 年的家貓,當牠在衰老階段健康狀況反覆無常時,曾經整整一個多星期沒吃東西,無論怎麼餵都不肯張口;然而,某一天家貓突然自己開始吃飯了,這口飯讓 Cathy 驚覺:「想要生存,就必須吃,如果不吃,生命就不會存在。」如果將所有情緒、慾望拿走,只剩下吃與不吃、生命存不存在的話,是否應該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著,好好把握當下呢?(延伸閱讀:人生如戲,誰是編劇?心靈解析師 Iris:改寫人生劇本從潛意識開始)
不走味的人生滋味

從保險界走進藝術界,成為走肉朋友當個廚藝新鮮人,Cathy 開始創作食譜、寫文章,《走肉之味》是她在台灣出的第一本書,渴望藉由文字的力量,將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分享出來幫助需要的人。

有句廣東話說:「同檯食飯,各自修行。」世界上充滿形形色色的人,各自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同一片天空下有著持續為生活努力,繼續追逐美好人生的我們。Cathy 藉由每天的初心練習,從蔬食找回日常步調以及人生道理:「We are what we eat!走肉不走味,是最棒的人生真滋味!」(延伸閱讀:餐點全「不煎不炸」,這家南非蔬食餐廳要用純天然食材驚豔妳的味覺!)
主圖拍攝:Emily Peng
照片提供:李美怡 Cathy Lee
服裝協力:May Hsu 徐明美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