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這是個故事力至上的年代,那《願故事力與你同在》的作者盧建彰,絕對是台灣最會說故事的鬼才之一。《願故事力與你同在》全書筆調詼諧,每句話都像在寫文案,每一句都是經典,沒有矯揉造作字句,只有盧建彰渾身是勁的故事力。
如果有標準答案,也是最爛的答案

在奧美、智威湯遜任職廣告創意總監多年,盧建彰深知何謂「不標準,才有高標準」。濡化於台灣社會的教育之下,我們習慣等答案,而且是等待「標準答案」,最好答案來的時候就趕快把它背起來,這樣比較有效率,能背比較多題。
然而,現代人大都心知肚明,這樣的知識濫觴並非好事,標準答案會一定程度削弱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就間接掠奪了創意。但倘若真要探討,創意與否又要如何判別?盧建彰對此有基本答案:「創意的定義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不一樣』。」先對不一樣有所堅持,你才能真正相信,創意就是生活的各種面向,而非有框架侷限。(延伸閱讀:好感服務從與顧客建立連結的那一刻開始!看她們如何透過消費者的聲音,打造品牌價值意義)
愛才能打動人,聰明不能

「如果有一天你起床,發現你不想做廣告,那你就不要做了。」 這話不是盧建彰講的,但這是影響他很大的一句話。像是一種開悟後的佈道,他在書中平和告誡:「如果你發現你並不想講故事,那你還是就不要講了,因為你會浪費別人的時間,也浪費你的生命。」原因無他,只因「所有的故事都該是真心的,不真心的故事沒人要聽。」若故事看似道貌岸然,內容卻毫無溫度不知所云,事情就會變得不太討喜。盧建彰勸人「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至少,不要把對方當不聰明看待。說故事也是種溝通,而我們都知道溝通時的機巧是無用的,除了感覺不誠懇,也讓對方在不知不覺間提高防備。與人溝通,只用強詞奪理巧取可能會行不通,重點在於你要有「愛」。有愛,你才能飛天遁地到對方的心裡找出問題,然後解決它。(延伸閱讀:把訪談當做學術研究:《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何以用純粹銳利的雙眼,臨摹他人望眼欲穿的真相)
關於愛,盧建彰並不是要你真的愛上對方,而是我們至少要有同理心,好分析對方的不領情從何而來,而自己又為何想透過如此的故事內容來說服他。這件事,單靠聰明是辦不到的。我們必須要有愛,才能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好讓溝通無礙。
盧建彰筆下文字深入淺出,概念多元卻又不僅止於口號,而是他真實奉行的創意心法,這都是因為他深信,「唯有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延伸閱讀:情感,才是超越時間的存在。《在咖啡冷掉之前》:日系溫馨小品,道出段段奇幻離奇與聲淚俱下的故事)
主圖來源:盧建彰 粉絲專頁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