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月專題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選單
  • 當月專題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生活中難以拿捏的平衡:人的歷程各有不同,別用自己的經驗去「感受」別人的感受

by ichiro Chen
2022-08-15

《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中庸之道」指的是不要「過」與「不及」,用適中的方式處理,而不是極端行事,同樣的概念在亞里斯多德哲學中也能窺見,像是他認為勇氣是一種美德,但勇氣過了頭則顯得魯莽,而若沒有足夠的勇氣卻又顯得很怯懦。

生活中,凡事都是很難拿捏平衡的,在一片「練習愛自己」的浪潮中,我們把「顧慮他人」一點一滴地趕到邊角之處,但如同與他人交流時,我們會想要對方能考量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一樣,其實對方也是這樣想的。或許我們在愛自己的同時,也可以偶爾「在意別人」,而不是矯枉過正地去看輕別人的感受。

不過於顧慮他人,也不要只專注自己

圖片來源:pexels@Sebastian Voortman

人際互動或是感情關係總是讓人煩悶卻又不得不面對,當我們無法好好地處理時,會自我壓抑到無法喘氣。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會放棄自身的感受,只會時刻地去讀空氣,把別人的情緒看為首要之重,只要發現對方有些微的動靜,就會開始想東想西:「我是不是那裡沒做好?」「剛才是不是讓對方不高興了?」他們漸漸地把自我推到角落邊緣,活在別人的標準與評價中,致使自己隨時處在如履薄冰的生活裡,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煩惱到不行;有的人則是試著脫離關係所帶來的麻煩事,變得只專注於自己的世界,時間久了,就成為事事只以自身為主,完全不管他人的感受的自私者。〈延伸閱讀:每個人的痛苦都很不一樣,別輕易評價對方的感受:比起大聲加油吶喊,更好的是肯定陪伴〉

雖然「顧慮他人」是處於社會中的能力之一,但過度運用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一團糟,而「專注自我」雖然可以不顧及世人的眼光,過自己想過的日子,但過於自我就會如同亞瑟.海普斯爵士(Sir Arthur Helps)所道的:「許多人知道如何享樂,卻不知道自己從何時起已不再向別人提供歡樂。」〈延伸閱讀:同理心,其實沒有妳想像中的簡單:同一個國家,不同感受,請從彼此體諒理解開始〉

保持「界限感」,不要看輕他人的感受

圖片來源:pexels@Liza Summer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管再怎麼親密都不可以只顧自己,而完全不去顧慮別人的感受。與人相處時要保有「界限感」,不能因為對方是最好的朋友就提出無禮的要求,什麼事要他幫你的忙,一定要拿捏好跟身邊人的距離,不要讓他們感到為難。〈延伸閱讀:《就算悲傷也還是能夠幸福》:試著感受「負面情緒」,不必為自己的「悲傷」說對不起〉

有時候朋友遇到不開心或是傷心的事,我們都會脫口而出「這沒有那麼嚴重!」「一定會好的!」這類帶著「我覺得這沒什麼」意味的話語。其實,我們都會下意識地用自己的經驗去「感受」別人的感受,然後判斷某個情況是否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會說出傷害他人的話而不自知,所以,既然做不到感同身受,不如就像有人說過的那樣:「最好的安慰就是不用多說什麼,在身邊靜靜地陪伴就好。」用行動讓朋友感到被關心就夠了!

 

主圖來源:《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劇照

copyright by share99

★ 加入《女子學》Line 好友,與妳分享生活大小事 ★

相關

ichiro Chen

ichiro Chen

人生就那幾個秋,願身心靈時時安康,一路上遇見的所有事物,無論好壞都能用心感受。

相關文章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不吃月餅、不烤肉,專屬「賞月小偷」習俗超有趣!
樂生活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不吃月餅、不烤肉,專屬「賞月小偷」習俗超有趣!

...

by 風傳媒
2023-09-28
壓力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愛喝手搖飲、高熱量食物都是它惹的禍!
健康

壓力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愛喝手搖飲、高熱量食物都是它惹的禍!

...

by 媽媽寶寶
2023-09-27

類別

  • 當月專題
    • 新住民在台灣
    • Be Yourself
    • 逢九
    • Family
    • Going Green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New Plan
    • 告別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書籍
    • 影評
  • 樂生活
    • 旅遊
    • 健康
    • 居家
    • 美食
    • 穿搭
    • 保養
  • 品觀點
    • 職場
    • 親子
    • 婚姻
    • 感情
  • 癒心靈
    • 勵志小品
    • 自我覺察
  • 閱專訪
    • 人物
  • 影音專區
  • WISE Talks

最新文章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不吃月餅、不烤肉,專屬「賞月小偷」習俗超有趣!
樂生活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不吃月餅、不烤肉,專屬「賞月小偷」習俗超有趣!

by 風傳媒
2023-09-28
帶來希望的故事:《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看見好事在發生,我們都能加入「改變」之中
Going Green

帶來希望的故事:《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看見好事在發生,我們都能加入「改變」之中

by ichiro Chen
2023-09-28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世界再大,她也只想在蛹裡寂靜地長眠。」
書籍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世界再大,她也只想在蛹裡寂靜地長眠。」

by Conan
2023-09-27
《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撼動一時社會事件,直戳敏感議題的高質感台劇
影評

《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撼動一時社會事件,直戳敏感議題的高質感台劇

by Albert Wang
2023-09-27
  • 關於女子學
  • 關於女子學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23 女子學

探索更多來自 女子學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繼續閱讀

  • 當月專題
    • Going Green
    • Family
    • 新住民在台灣
    • 靈的療癒
    • Healing
    • 2022 專題
      • New Plan
      • 告別
      • Be Yourself
      • 逢九
  • 熱門文章
  • 最新文章
  • 愛學習
  • 樂生活
  • 品觀點
  • 癒心靈
  • 閱專訪

Copyright © 2023 女子學

 

載入迴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