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總是會告訴別人說,跟誰誰誰相比,你已經很幸福了。
最常見的台詞就是,許多父母會說的「和非洲小孩相比,你有得吃、有得穿,已經很幸福了。」
但有趣的一件事情其實是,在不同環境下生長出來的人,他們經歷過的環境不同、際遇不同,對於外在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到底要怎麼去比較「擁有什麼,才是幸福的呢?」
幸福的基準

譬如說,有一個富豪的小孩,吃得好、穿得好,享用鮑魚、龍蝦慣了,有一天他家家道中落,他得過起一般普通家庭的生活,吃著粗茶淡飯,不再有人專車接送他上下學,要自己搭捷運、公車去上班,對他而言,這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一般人平常就是過著這種生活的,自然沒辦法體諒他的心情,多半會說:「你就是要去適應環境啊,不是環境來適應你,至少你曾經奢侈過。」〈延伸閱讀:個性直接不是傷人的藉口:「有話直說的人」總是無意間傷人,又傷害了自己〉
但那個小孩,是自願生在豪宅裡的嗎?我們無從選擇自己生在哪個家庭、受到怎樣的父母教養與對待,從小養尊處優習慣的人,也不是他們自願要「習慣」這種生活的。
同樣的,我們也不知道非洲小孩到底過得幸不幸福。他們可能吃到一個紅十字會送來的麵包,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了。我們根本不懂他們為了什麼感到幸福,那麼用「跟非洲小孩比,你已經很幸福了。」來要求孩子,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延伸閱讀:寶貝不說對不起?引導孩子同理心,真心為錯誤善後〉
對我而言,我們都有自己的人生際遇,正因為際遇不同,所以你覺得不痛苦的事情,不代表別人就覺得不痛苦。老是用「這件事情有這麼嚴重嗎?我當初還不是經歷過什麼什麼,還不是走過來了」來勸說別人,聽了就讓人反感。
傾聽、了解,才可能理解

我們都知道,前總統馬英九有一句話,惹來很多非議,他對一個手斷掉的受傷警消說:「手斷了,我也有經驗,打斷手骨顛倒勇。」被批評為沒有同理心的人;但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次說出這樣的話而不自知呢?
對我而言,要感受一個人的痛苦,最重要的就是傾聽。傾聽之後,試著去理解他的成長背景、心理感受,才有可能更貼近他的心情。〈延伸閱讀:同理心,其實沒有妳想像中的簡單:同一個國家,不同感受,請從彼此體諒理解開始〉
當然,我們確實得去適應這個社會的環境沒錯;但單純地用一句「你已經很幸福了」去勸說別人,到底是有助於對方適應,還是讓對方更痛苦、更難適應呢?
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痛苦感,會因為太多因素而有所不同,請別輕易地擅自以為,能夠理解別人的痛苦。
主圖來源:Pinterest
作者粉絲團:貓心—龔佑霖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