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自古流傳至今已然備受爭議,然而,先不論其道理存在與否,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延伸的說法,那就是「天下無不是的長輩」,為什麼呢?
是或不是,只是取決於對事的看法各有所異

天下無不是的長輩,這之中的「不是」所指並非長輩都不會有過錯,即使有,不要過度放大、過於在意就好,因為所謂的對錯,很多時候只是雙方對事的價值觀與看法不同而已。就學時期熟讀的《弟子規》中其實有句話,就傳授了與長輩化解歧異的秘訣:「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意思是指,「父母親有過失,子女要勸諫其改正,勸諫時不可板起面孔,臉色要溫和,話語要柔順。若父母親不接受勸諫,就要等父母親高興時再勸諫。」(延伸閱讀:與長輩共處時善用「面帶微笑,左進右出」溝通八字訣,營造輕鬆溫和的溝通模式)
原文雖然指的是父母,但換作長輩,道理也是一樣的。因此當意見不合時,最先要改正的不是各自的意見和想法,只要稍微調整下溝通方式,說不定就能在不影響彼此原先觀點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延伸閱讀:趁闔家歡樂的年節,多陪伴長輩!一起做 4 件溫馨有趣的事情: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增加溫馨的回憶)
溝通如果無法奏效,那就儘管無視那些不是

倘若溝通無法很好地產生效果,又該怎麼辦呢?那,就無視吧!除非長輩的「不是」已經影響到自身的決策與生活上,否則沒必要為了舒一時之氣,打壞彼此的關係。(延伸閱讀:兒女轉念接納父母變老,讓雙方都能優雅過日子)
況且,當你認為長輩有過錯時,長輩或許也抱以同樣的想法,因為所謂的對錯是相對的而非絕對,既然雙方都沒有真正的對或錯,只是觀念上的落差,那又何必非要將彼此觀念「導正」成一致?釋然接受世代間的各種思想差異,有時能讓關係輕鬆很多。
天下無不是的長輩,就算有,把無視技能開到最大就好。試著不過度在乎,讓自己也讓對方喘口氣。
主圖來源:Pinterest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