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話的聲量大小該如何控制,總眾說紛紜,有些人自小被教育說話時輕聲細語,才能顯露修養,有些人則認為聲音大小決定氣勢多寡。兩者看似各有其道理,但其實當論及說話音量時,人們總會忽略並非只是「聲音細小」就能顯得有修養,更多時候反倒會讓人以為自己害羞或沒自信;又或者,人們也會忽視並非「聲音宏亮」就有氣勢,有時聲量過大反而會被認定為粗魯。兩者各有其優缺點,因此我們平時應多加留意的,便是該如何依據談話場合與時機,來決定說話音量。
說話時適時調整音量,但切勿扯破嗓門

日常生活中確實有許多場合需要拉高音量發言,諸如上台簡報、會議協調、聚會談天等時刻,為了最大限度爭取他人注意力,大多數人會透過提升音量來凸顯語調堅定與標示話題重點,這本身沒問題,但要特別注意拉高音量的同時還必須控制儀態、用詞、聲調等細節,以免讓原先本該鏗鏘有力的發言淪為他人耳中的大吼大叫。
謹記,無論場面有多失控,都切勿用力扯開嗓門,那會使人對於仔細聆聽你的意願不增反減。(延伸閱讀:與伴侶溝通時最害怕的 4 的災難:當彼此的安全感越穩固,便會減少攻擊對方的情感傳達、維持正面的情緒)
控制音量的目的在於讓對方聽見且聽懂

雖然聲音太大不是好事,但也不能小到讓人聽不見。音量小說起話來的確能營造「輕柔」的效果,更多時候卻比音量過大還令人困擾。當說話過於輕柔以至於不容易聽清楚你所說的內容時,旁人就必須湊近你反覆詢問確認,而你也必須窘迫地一再回應,如此不僅連基本的溝通交流都未達成,整體場面看起來也略為尷尬。(延伸閱讀:「話題王」跟「話癆」只有一線之隔:不是狂講話就叫會聊天,用心體察才能聊進對方心坎裡)
其實,不一定要小聲,以正常的音量說話也能達成輕聲細語的功效,只要控制面部表情柔和,注意咬字清晰,以及最重要卻也是最多人忽視的「放慢語速」。說話時留意這三項元素的調配,試著以大小剛好的音量,讓說出來的內容聽起來既溫和又堅定、清楚。
無論何時,談話的音量大小都只是讓人願意聆聽自己的手段,而非目的。不管是認為「講話大聲有氣勢」的好,或覺得「講話小聲很輕柔」的佳,若讓旁人失去溝痛意願,那就是本末倒置。最重要的是確保對方聽見自己並聽懂,這樣的談話才有意義。(延伸閱讀:別用害羞內向當藉口!面對職場環境,把話說好也是口袋必備的「專業能力」)
主圖來源:Pexels@fauxels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