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到處都充滿著規則,人從出生開始便開始學習如何遵守,並在日後教育中深化這些規矩。有趣的是,在成群的定論中,會發現某些道理有其遵守的必要,有些則只因為是長久傳統而必須恪守,沒有太多能說服人的理由,可見某些規則只是源於習慣,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既然對或錯沒有一定,我們能不能在不傷害、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偶爾脫脫序,做做「錯」的事情?
對或錯,都只是一種「社會規範」

人天生就知道何謂對錯嗎?可能不是,至少我們現今的處事態度與價值觀,幾乎都是由於從小到大在文化上耳濡目染,無形中養成的社會規範,然而世代交替,社會結構也隨之轉型,各種風俗習慣的剔除汰換都在過程中自然而然發生,新一代的人在流動中成長,對改變見怪不怪,有時甚至認為墨守成規才更加不自然。在這求新求變的環境中,若還在怕犯錯,可能會有點可惜,因為這是個什麼都可能發生、什麼都能玩出新花樣的世代:你犯的錯可能不是錯,而是新創意的起源。(延伸閱讀:要做自己還是迎合社會期待?學習不畏「世人」眼光、拋開既定的是非對錯,編整人生的多元選擇)
試試看做錯,反正對的已經對了

怕做錯的心態本身沒有錯,且從小就被這樣教育,根深蒂固的觀念也讓我們即使想跨出舒適圈,也會因顧慮接下來可能面臨的不確定與挫折,導致有想法卻遲遲不敢行動。但,對或錯有所謂的定論嗎?事實是,解決問題的答案永遠不只一種,因為生活變化萬千,不存有絕對的準則。不要怕做「錯」的,是因為不完美的行動,永遠勝過於完美的不行動,至少前者嘗試過,能讓後續有修改精進的可能,但後者卻流於空想,為了保持完美卻什麼也沒改變,那可能也稱不上是完美。(延伸閱讀:偶爾當個半吊子又如何?好不容易來到這世上走一趟,當然什麼都想放手一試啊!)
標準答案的養成習慣,或許只是成長路上的一種便利、一種讓我們快速融入社會的快捷道路,但隨年歲增長,除了循規蹈矩,依循常規生活之外,找出問題的源頭、隨時修正方法,才是創造新意義的開始,因為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這世界一直在變。對或錯,不過就是由世代間所共同溝通、協商出來的價值認同,意思是,它隨時都能夠重新被商量、被改變。(延伸閱讀:做自己,別太看重旁人的閒言閒語:指向月亮的手不是月亮,貼在你身上的標籤也不是你)
放手一搏,去做些你覺得「可能會做不好的事」吧,或許那會成為你開創人生新動能的關鍵時刻,給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主圖來源:Unsplash@seteph
copyright by share99